最近有一段網上的視頻,高速路上遇到障礙物,換做是你怎么處理?駕駛分為“外車感”與“內車感”。防御性駕駛更多地強調于“外車感”,即將事故防患于未然,一般不太去講車輛操控,因為這是“內車感”的范疇,這也是緊急糾正狀態下的一種應激操作。
防御性駕駛強調
1.駕駛中始終要保持15秒的視覺引導距離,同時要利用扇形視覺空間,由遠至近,由左到右進行“雷達式”的掃描。早發現、早決定、早處理。在這起事故中的障礙物是一個錐桶,如果是有效的掃視是可以提早發現的,但駕駛員沒有做到。
2. 從視頻上看,車輛在躲避之前沒有減速的動作,這說明已經完全進入內層空間才被駕駛員發現,近在咫尺讓司機覺得很突然。我想問:在這樣突然的躲避面前,你是否有時間看后視鏡?你是否知道臨側是否有車?我認為沒有因為臨側車道有車而第一時間發生事故,司機只是幸運而已。那么防御性駕駛中提到的5-8秒看后視鏡,就很有意義。也就是駕駛中階段性掃視后視鏡,會讓你永遠清楚左右兩側及后方的車況,我們在道路指導中發現,能做到這一點的駕駛員不多,因為這是一個習慣的養成。即使突發情況來不及看后視鏡,你也能夠清楚地知道哪個方向是安全的。
3.視頻車在第二條車道上,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,但這個是對的。因為符合“最小阻力車道”這一法則。一般路況下在三條以上車道行駛時,在中間車道行車可以讓你左右兩側都留有空間。尤其是當一側是盡頭另一側有車的時候,你的兩側空間就被封堵了,這不利于突發狀態下的操作。當然,所謂“最小阻力車道”也是動態地去衡量,并不是一成不變。
從以上總結,主要是觀察沒有做好,其他條件又不足,這樣事故就可能發生。但人非圣賢,都有不小心的時候,這也是常情。出現險情了,怎么辦?當然不能“閉眼”嘍! 所以非常有必要從另一個角度去處理。
控車法則強調
1.通過視頻用時間與距離的算法已經得出結論:視頻車時速是80KM/h, 在躲避訓練中,這個速度是可以完成的。出現失控是因為動作過大,每一個轉向角都有一個標稱時速,當超過這個標稱時速時,就會嚴重破壞車輛的重心。應急躲避只需讓車門的一側貼過障礙物即可,越小的角度車輛越穩定。反之回方向也是一樣,打多少回多少。視頻中的第二次回輪是導致失控的關鍵。切忌的是回輪越來越大,第一次打方向會使重心乘以2,第二次乘以4,第三次乘以8 ,所以視頻車第三次完全失控。
2. 要不要踩剎車,怎么踩剎車是關鍵。不踩剎車時速高,轉向角過大就會失控。一直踩剎車行不行?有人說行,因為車都有ABS,可以踩著剎車打方向。其實并不是這樣,當你高速急剎的時候,車輛重心是向前沖的,是一個點頭的姿態。所承擔縱向力的是前輪,這時候如果再讓前輪去承擔一個橫向的力,會出現轉向不足,嚴重影響轉向的精準性。因此正確的動作應該是:重剎(將車速降下來)之后抬起剎車(讓重心重新恢復)再轉向。
3.躲避中,手上的動作要柔和,要線性,要順滑,忌諱猛地改變。不能因為慌張使動作太緊。
4. 就是躲與不躲的問題,并不是什么都要去躲的,一個樁桶撞過去就撞過去了。即使是一塊大石頭,如果兩側有車也不能躲。
做到這些并不容易,宏誠偉信的專業化培訓會助你在安全的路上,越走越遠。
下一篇:防御性駕駛之車輛彎道行駛